东西问丨高丙中:中华民族如何在节日文化中增强凝聚力?
时间:2025-06-22 15:42:46来源:中国新闻网

既时时生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又常常身处跨文化交流里……在当今世界,这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也是现代国家存在发展的现实处境。

节日文化兼具民族标识性和人类共享性,是我们理解观察当代世界的窗口和平台。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在促进不同地域、不同代际中国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方面有着怎样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当年轻人通过短视频传播、国潮文创等新方式参与到传统节日活动中时,给节日文化的传承带来哪些新意?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高丙中就相关话题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有很多民族都举行庆祝活动的春节、中秋节等,也有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等各民族各自的传统节日。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在促进不同地域、不同代际中国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方面有着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高丙中:传统节日,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稳固、丰富起来的,人们不约而同在特定的时间参与到特定的仪式活动和文娱活动中来,形成心态和情绪的同频共振,获得共同的价值体验,表达对于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

人们在节日文化生活中获得的民族群体体验,既来自于同其他民族节日文化的对照,也来自于其他民族成员的媒体观摩、在场参与所表达的承认、欣赏和分享。这些必然发生在人口流动和媒体传播的常态之中。

今天的即时媒体传播和便捷交通所促成的大众旅行使人们能共享节日文化,在民族群体内部形成文化自觉意识下的社会团结,并看到其他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欣赏、参与。在此意义上,节日活动是自己的庆典,也是其他群体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来现场旅游,观赏媒体传播的文艺活动,为活动提供必需的物品(一些大规模的节日活动的物品是在世界范围生产、提供的)。

节日在一定意义上是民族凝聚力的“专门生产时间”,节日活动蕴含着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机制,但这不是在封闭环境里发生,而是在媒体国际传播、人口跨国流动的现实里进行,尤其是对于春节这种超级规模的节庆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当前节日文化的特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是在与其他文化和族群分隔的境况下发生的,而是在与其他文化和族群的积极互动及至相互欣赏、参与的过程中发生的。

简言之,节日文化只有在民族传统赓续与跨界交流对话中,才能既彰显人类共享的文化基因,又能保持鲜明的民族标识,不断生成新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联结,成为现代国家凝聚力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持续促进不同地域、不同代际中国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

2025年4月12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的泼水狂欢节正式启幕,游客和当地民众一起泼水狂欢,互送祝福。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现实生活中,“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节日”在哪些方面有具体体现?多民族节日的互鉴共融,对增强民族团结发挥哪些作用?

高丙中:“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节日”,既体现在国家制度方面对节日文化传承的保障,又在民族交往实践中不断演绎发展。

在国家制度方面,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已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众多节日(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也通过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等,被纳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框架。

多民族节日活动和节日文化的互鉴共融对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作用。在情感纽带联结方面,可以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积极的民族群体体验和共同体情感层面的价值共鸣。

节日活动作为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场域,其互鉴共融能有效消解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隔阂,构建多民族共构共享的文化空间。例如,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姊妹节期间,不同民族游客一起参与姊妹节,学习苗族传统手工艺、民族舞蹈等。

节日活动还能有效促进民族间的经济合作,提升民族地区民生福祉,为民族团结注入经济基础。

2025年4月12日,“苗族姊妹节”盛装巡游活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举行。图为身着苗族盛装的巡游队伍。 中新社发 唐哲 摄

中新社记者:在与现代化的碰撞中,传统的节日活动方式遇到哪些挑战?这些挑战会削弱节日文化在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吗?

高丙中:现代社会人口快速流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不免带来群体文化的“离散”现象,甚至导致传统节日活动面临前所未有的“解构”挑战。如,线上活动方式可能削弱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和体验感,导致文化内涵被简化;快节奏生活使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认知模糊,参与度下降,传承面临断代风险等。

但与“现代化”碰撞中,节日文化也在进行新的调适和重构。节日活动是生活化的实践,是活态文化的传承延续。作为一种“惯习”,节日活动经岁月长久形成,根植于地方独特社会情景并嵌入群体成员之中,也在不同群体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演变。

从生活视角来看传统节日,所谓的挑战始终存在,是必然的文化现象。重要的是,文化凝聚力的内核从未被动摇,而是始终蕴含在节日文化之中,并在节日周而复始又不断更新的展演活动中,维持着内在生命力和影响力。也就是说,民族凝聚力的激发及增强并非一种封闭式的存在,而是在与现代化的持续碰撞中不断重构与生成,由此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生长力也不断确证和更新。

2025年2月2日,市民、游客在北京海淀新春科技庙会观看机器人表演京剧。中新社记者 陈芳婷 摄

中新社记者:当年轻人通过短视频传播、国潮文创等新方式参与到传统节日活动中时,给节日文化的传承带来哪些新意?其对民族凝聚力在新一代中国人中增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高丙中:年轻群体通过创意剪辑、直播互动等方式,赋予传统节日文化以当代表达。如通过虚拟技术还原古代灯会盛景,让传统记忆以鲜活形态展演呈现等。这种传播模式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契合青年群体审美偏好,为节日文化传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年轻群体还以多元化的数字符号重构传统叙事,赋予节日文化以新的时代意涵。譬如将屈原故事转化为国漫IP形象等。这种创新并非解构传统,而是通过数字手段让文化传统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

国潮文创等形式,将传统节日元素转化为可穿戴、可体验的文化符号。这类创作通过文化解码与编码的方式,将传统节日符号转化为现代生活载体,让文化符号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体验,从而使传统文化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现代生活方式。

年轻群体借助现代技术参与节日创作,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活动方式,使传统节日文化成为流动的、可再生的精神资源,而且他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创新实践,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标签:

最新
  • 东西问丨高丙中:中华民族如何在节日文化中增强凝聚力?

    既时时生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又常常身处跨文化交流里……在当今

  • 焕活文旅空间 重庆民办博物馆何以觅得新生机?

    在重庆宝林院子红墙绿树间,一座融合历史厚度与时尚活力的文化新地

  • 专家研讨闽南语音乐如何更好创新传承“走出去”

    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25第十届音乐产业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

  • 青藏集团公司开行2025年首趟新疆方向旅游专列

    记者3日从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藏集团公司)获悉,

  • 广东多措并举拓宽荔枝销路 力争让荔农增产又增收

    今年广东荔枝预计迎来大中年。记者16日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广

  • “二套转首套”满足啥条件可享受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专家解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的住房套数认定标准,实行认房

  • 宁夏启动2025年政金企科技金融对接活动

    4月23日,由宁夏科技厅、宁夏党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宁夏区分行、宁夏

  • 空置房物业费打折,物业服务能否蹚出“质价平衡”新路?

    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加入空置房物业费打折的行列。专家指出,

  • 20余国商业代表齐聚临沂 助力临沂商城“出海”

    中新网临沂2月27日电 (王采怡)以百团千企·商城出海为主题的临沂商

  • 获批对华出口后首批挪威活雪蟹顺利飞抵中国

    中新网上海1月23日电 (记者 陈静)挪威海产局方面23日在此间对记者

  • 普通股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股票投资有哪些特点?

    普通股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普通股的优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 深圳发布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17条” 化赛事“流量”为经济“增量”

    记者12月11日从最新一期深圳市政府公报获悉,为进一步深化体育供给

  • 中国最大“采冰节”启幕 巨大“头冰”出水

    中新网哈尔滨12月7日电(记者 刘锡菊 王妮娜)采冰了……伴随着冰把

  • 湖南江永香柚出口越南直通车首发

    中新网永州11月28日电(周佳琳 欧阳奥成)28日,湖南江永香柚出口越

  • 央行: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中新网11月22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 西安大明宫冬日景如画

    11月20日,陕西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冬日景色如画。(无人机照

  • 旅游
    • 每日热门:北五环外,校园手球的一片热土

    • 中新真探:蚝油是直接从生蚝中榨取的吗?_焦点速看

    • 1至8月中欧班列开行13056列

    • 新版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提出 三级综合医院均应设置中医科